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沙巴旅游app > 新闻动态 > 14亿人口只有7%有空调?印度着急豁免中国工厂,是造不出空调吗?

14亿人口只有7%有空调?印度着急豁免中国工厂,是造不出空调吗?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1:55    点击次数:139
印度热浪来袭,气温飙升。空调成了“救命神器”,可印度本土工厂连颗螺丝钉都造不出来,只能连夜求中国压缩机救急。 更离谱的是,莫迪政府前脚刚对美国副总统万斯拍胸脯,宣布对中国钢铁加税12%,摆出一副“反华”架势;后脚却悄悄给中国工厂开绿灯,豁免空调压缩机进口认证。 这出“变脸大戏”看得网友直呼:说好的硬气呢?咋一遇高温就怂了?莫迪到底在打啥算盘?是真服软,还是另有盘算? 热浪下的空调危机:印度为何“救命”靠中国? 印度这地方,夏天热得能把人烤熟。 要知道,印度位于热带季风区,夏天那可不是一般的热,...

印度热浪来袭,气温飙升。空调成了“救命神器”,可印度本土工厂连颗螺丝钉都造不出来,只能连夜求中国压缩机救急。

更离谱的是,莫迪政府前脚刚对美国副总统万斯拍胸脯,宣布对中国钢铁加税12%,摆出一副“反华”架势;后脚却悄悄给中国工厂开绿灯,豁免空调压缩机进口认证。

这出“变脸大戏”看得网友直呼:说好的硬气呢?咋一遇高温就怂了?莫迪到底在打啥算盘?是真服软,还是另有盘算?

热浪下的空调危机:印度为何“救命”靠中国?

印度这地方,夏天热得能把人烤熟。

要知道,印度位于热带季风区,夏天那可不是一般的热,极端高温叠加高湿度,体感温度可达55℃以上,远超人类耐受极限。

别说穷人躲在破屋里扇扇子,有钱人碰上大停电也只能满头大汗。

2022年,印度西北部热浪持续50天,气温破49℃,硬是热死了2183人。2024年大选期间,19名官员都没扛住高温,活活被“热”死。

今年这架势,全国上下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空调需求直接爆表。

按印度空调行业估算,2025年全国得要1600万台空调,可本土工厂吭哧吭哧一年只能造550万到600万台,缺口足有1000万台!

更扎心的是,空调的核心零件——压缩机,印度自产的不仅产量少,能效还比中国低30%,成本高出近三分之一。

一台2冷吨压缩机,印度造要650块,中国只要500块,质量还更靠谱。老百姓顶着50℃高温叫苦连天,等印度“自力更生”?那得热死多少人!

没办法,印度只能向中国求救。中国空调压缩机牛在哪儿?

全球市场70%的份额,3亿台年产能,旋转式压缩机占全球95%!格力、美的的压缩机不仅节能低噪,还能耐低温,技术甩印度几条街。

更别提中国供应链,铜管、散热片自给率超90%,交货周期能压到1个月。印度呢?电力不稳,生产线三天两头停工,连螺丝钉都得进口。

原本印度还搞了个BIS认证,想限制中国压缩机,结果自家人先急了,空调厂直嚷嚷:再不放行,生产线都得停!

4月22日,莫迪政府一咬牙,宣布豁免中国压缩机认证,期限一年。网友调侃:这哪儿是服软,分明是“救命要紧”!

中美博弈中的“变脸戏”:莫迪为何自打脸?

要说莫迪这波操作,背景可不简单。4月21日,美国副总统万斯刚到新德里,印度就迫不及待宣布对中国钢铁加征12%关税,摆明了是给美国送“投名状”。

为啥?美国这些年没少给印度画大饼:建半导体基地、卖F-35战机、搞稀土合作,忽悠得莫迪以为能当“世界工厂2.0”。印度心想,跟着美国压中国,没准能换点贸易优惠,比如进美国市场少交点税,印度企业还能接盘点中国订单。

可这算盘打得响,现实却啪啪打脸。万斯还没走,特朗普那边就变了风向。

原本特朗普挥着“对等关税”大旗,扬言让中国吃苦头,可4月下旬,他突然改口,说要“非常友好”地跟中国谈,争取三四周内达成协议。

财政部长贝森特也承认,关税战打得美国自己都吃不消,全球供应链乱成一团。这下,印度傻眼了——刚对华加税想讨好美国,美国却先“服软”,印度这拳头打在空气里,尴尬得要命。

更麻烦的是,国内空调厂的求救声已经压不住了。印度空调普及率只有7%,14亿人里有10亿吹不上空调。

香料航空的飞机上没空调,乘客都热中暑了;富人区停电,土豪们只能躲地窖。眼瞅着热浪要出人命,莫迪顾不上“反华”面子,4月24日赶紧宣布豁免中国压缩机进口。

这政策一出,本土空调厂都松了口气,PG电塑公司老板直言:“总算能喘口气了!”安贝尔实业CEO也说:“新产能有望跟上,短缺能缓解。”

这“变脸戏”背后,莫迪其实在玩“两头下注”。

一边靠美国的技术和市场,想提升国际地位;一边又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,毕竟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,关键零部件全靠中国救急。

可这种骑墙策略风险不小:美国政策像过山车,印度跟得太紧容易摔跤;中国这边,印度先加税后求救,多少有点“翻脸比翻书快”的意思,关系缓和的势头也蒙上阴影。

印度“自力更生”为何最终一场空?

印度这回“自打脸”,扒开了“自力更生”的遮羞布。莫迪喊了半天“制造强国”,结果连空调压缩机都造不出来,为啥?

根子在产业链太拉胯。咱们来比比中印差距:中国物流成本占GDP14.7%,印度高达28%,卡车从新德里到孟买比上海到孟买还贵。

印度工厂三天两头停电,企业得自备发电机,成本蹭蹭涨15%。工人技术也不行,造手机良品率才65%,比中国差33个百分点。

更别提产业链,中国东莞一个小镇就能凑齐手机全套零件,印度连空调螺丝钉都得进口。

反观中国,40年磨出一张全球最牛的制造网。

从浙江慈溪的微型轴承到深圳华强北的电子元件,从江苏张家港的钢铁到山东青岛的港口,这张“毛细血管”网络让中国能快速应对危机。

空调压缩机为啥中国独大?因为技术、产能、成本三重壁垒:格力凌达的双级压缩技术全球领先,美的美芝的无级变频省电又安静,供应链整合让交货快到飞起。

印度呢?技术落后20年,稀土提纯车间都搭不起来,还想跟中国抢“世界工厂”?网友毒舌:“先把街边牛粪扫干净再说!”

印度的“自力更生”还败在短视。美国画的饼——半导体厂、F-35战机,听着美,可投产要等五年,战机十年后到货。

印度等不起!热浪、洪灾、粮食减产,哪个不要真金白银?《印度快报》自嘲:“美国递刀子,中国递螺丝刀,我们连刀把都握不稳。

”莫迪捧着美国画的“肉饼”和中国送的“热馒头”,左右为难。这场空调危机提醒印度:喊口号没用,产业链的江山,是一颗颗螺丝钉拧出来的。

螺丝钉里的硬道理

印度这场“变脸戏”,既是高温逼出的无奈,也是中美博弈下的两难。莫迪想左右逢源,结果发现,美国的饼不好吃,中国的螺丝刀才救命。

这事儿告诉我们,全球产业链不是靠站队喊口号,而是靠技术、实干一点点攒出来的。中国用40年拧出“世界工厂”,靠的是每颗螺丝钉的硬功夫;印度空喊“自力更生”,却连压缩机都造不出,差距一目了然。

未来,印度若想翻身,得老老实实补物流、稳电力、练技术,别再做“接盘侠”的美梦。



上一篇:中美俄2025年GDP预测:俄罗斯17万亿,美国211万亿,中国令人意外
下一篇:股东追踪|华夏行业景气混合新进硕世生物前十大流通股东
TOP